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换挡提速:车企抢滩AI大模型,谁先突围?

时间:03-29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212

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换挡提速:车企抢滩AI大模型,谁先突围?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巩兆恩 广州报道2024年3月,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攀升至48.2%,汽车行业的动能转换拐点无限靠近。智能化下半场换挡提速之时,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能汽车?“AI正在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,软件定义汽车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,所有的‘智能基建’越来越成熟,而800V、加速、续航……这些都已趋同。智能车的关键能力,就体现在AI的进化能力上。”3月25日,极越CEO夏一平在极越AI DAY发布会上表示,只有以AI来驱动,才算是真正的智能汽车。2024年以来,生成式AI技术继续向上迭代,再度为AI赋能汽车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。浪潮之下,车企AI“军备竞赛”也悄然打响,诸位车企“掌门人”公开发声,将AI视为下半场的底层竞争力,比亚迪、吉利、小鹏、哪吒等多个车企相继宣布重点在AI赛道上发力。进入中国汽车品牌“血海”竞争之年,AI赋能汽车变得更加紧迫且关键。AI如何重塑智能汽车?电动化的上半场,汽车行业迎来能源形式的变化;智能化的下半场,是体验和使用方式的巨大变革。随着下半场的悄然到来,汽车正在升级为新一代“移动智能终端”,智能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车企在白热化竞争中决胜的关键。AI加速赋能汽车的浪潮之下,也给智能汽车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。从功能上来看,目前AI在国内汽车产业的运用主要有两种落地形式:一是人车交互领域,二是聚焦智能驾驶。人车交互方面,AI技术多数应用在智能座舱,通过赋能车内语音助手,形成具备出行场景对话式交互、逻辑推理、策略规划和知识问答等多项能力,通过流畅的“人车对话”,让车机理解用户的指令与需要并作出反应,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。事实上,这也是目前“AI+汽车”中较为主流且普遍的应用形式,如百度的生成式对话产品——文心一言,目前已有极越、长安、吉利、岚图、红旗、长城、零跑等多家车企接入。而以小鹏为代表的部分车企选择通过自研认知大模型的方式,训练自家语音助手,形成对话生成能力,完成与用户的交互。智能驾驶方面,则是利用AI的生成式技术,赋能自动驾驶数据训练以及相关应用功能能力的提升,帮助解决认知决策问题,在车辆控制、环境感知和用户需求之间建立紧密的连接,最终实现端到端的自动驾驶。现阶段,国内头部车企相继完成的城市NOA落地就是AI在该领域应用的一大体现,也是目前主流车企和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集中攻克的难题之一。“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到现在,硬件性能早已不是天花板,关键是自动驾驶感知决策能力以及数据样本的量级。ChatGPT的成功表明,大模型可能才是行业最终的解决方案。”毫末智行COO侯军曾表示。国泰君安在研报中指出,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正在从40%的高速增长期迈入80%的成熟期,这个阶段,电动车的保守客群比例变大、转化变难,既有客群也会在升级置换时变得更挑剔,以智驾、智舱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将成为车企在市场竞争中的最大卖点。从当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,目前国内AI对汽车领域的赋能也大多停留在上述一、二阶段,集中于产品层面。而根据业内普遍对大模型“上车”应用场景拓展的规划,除了对C端用户体验重塑,AI重构汽车产业还有望延伸到第三阶段——面向B端企业级的应用,包括营销服务场景、企业数字化的升级、边缘计算和智能分析,为车辆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决策与发展提供全场景的支持。当前生成式AI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,ChatGPT和Sora的亮相都标志着AI技术又发展到了新的水平,也意味着AI赋能汽车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。加速为汽车产业“强身塑魂”,AI大模型在智能汽车时代正在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,“AI+ 汽车”也存在着更大的想象空间。群“模”暗战,谁先突围?AI浪潮之下,车企“大模型”技术军备竞赛也悄然打响。龙年开工后,小鹏汽车董事长、CEO何小鹏就在内部开工信中强调,今年小鹏要重点发展以智驾为核心的AI技术,为此将投入共计35亿元,助力小鹏迈向高阶智能驾驶。接下来,位居国内智能驾驶“第一梯队”小鹏汽车将继续发力AI技术,定位于“AI智驾新物种”的子品牌也将于下个月亮相,进入竞争激烈的10—15万元级全球A级车市场。除了高调发力AI的小鹏,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也在开工信中表示“AI将成为智能汽车的分水岭,没有AI的只是出行工具,具备AI的才是智能伙伴”;不久前,理想汽车CEO李想就“苹果放弃造车”在社交媒体发声称“汽车大获成功的必要条件仍然是人工智能。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,人工智能才是决赛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万众瞩目的小米汽车将于3月28日正式登场,面对众多“米粉”的超高期待与友商的“严格”审视,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预热时就强调了AI对小米汽车的加持力。他表示,在OS、AI、机器人的技术赋能下,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以及生态互联将是小米汽车的三大技术高点。迈入智能车“下半场”,诸位车企“掌门人”将AI视为底层竞争力。2024年,面对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“血海”竞争,多家车企都将目光投向AI领域,加速“大模型”上车。群“模”暗战下,谁都渴望率先突围,在拿到决赛的“入场券”的同时,真正拥抱AI汽车时代。今年1月,理想宣布成立AI技术委员会,统筹全公司的AI资源,全面发力;吉利汽车也于当月官宣推出全栈自研的星睿AI全场景大模型,致力于重新定义智能汽车新体验;小鹏也于不久前官宣,今年第二季度将实现AI大模型上车,“更接近人类的真实驾驶,可以很大程度提升智驾拟人感和开发效率”;3月,百度在自动驾驶、LD地图、人机交互领域的三项最新AI原生科技亮相,并将其应用到极越汽车机器人,致力打造AI时代的出行典范;哪吒汽车也宣布和360公司共同发布大模型产品NETA GPT,将360智脑、搜索和数字人等先进AI技术应用在座舱等领域。此外,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3月18日的GTC开发者大会上表示,下一代智能汽车芯片Thor已与比亚迪、昊铂、小鹏三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达成合作,助力其在智能化“下半场”全面发力。“加速计算为生成式AI等领域带来了变革性突破,而生成式AI则正在重新定义自动驾驶和全球交通运输业。”英伟达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吴新宙表示。进入2024年,“大模型”上车对车企而言变得更加紧迫且关键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“大模型”上车的浪潮也逐步带领智能化进入科技平权时代。车企在“卷”技术的同时,还要“卷”成本。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,“在智能技术方面,智能驾驶和生成式AI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技术迭代,有望促使各类高阶智能化功能及配置从25万元左右价格段下探至15万元左右。”与此同时,愈演愈烈的“价格战”也在倒逼智能驾驶方案的成本不断下探,降本旨在开拓更广阔的中低端市场。当降本成为必然趋势,在场玩家迎来新机遇的同时,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。在AI技术“卷”速向前的同时,车企也要在成本方面打出自己优势,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为自己争取差异化的竞争力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